汉字书法

中医之理:天地宇宙与人体的关系

“医道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圣贤真实义”,“医之道,任非小,关性命,诚是宝。医之理,很重要,花气力,抓主要,边学习,边创造,通古今,明医昭”。今天我们和大家一块聊一聊中医之医理真传。
中医之理是天地宇宙与人体的关系
中医之理是什么理呀?其实就是天地宇宙与人体的关系。有一位朋友问我:“中医是什么?用一句话来回答我。”我就告诉他,中医是一个关系学,就是人和天地阴阳四时的关系,人体自身五脏六腑、经络俞府等等方面的关系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我们只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,就是中医的理。
中医之理与大道之理完全相同,因此研究中医之理必须要研究大道。什么是大道呢?“道德本体,一元四质,象数理炁,显藏者象,对待者数,主宰者理,流行者炁,阴阳合炁,一炁化三,精气与神,升降出入,气血津液,四象更替,五行运转,六气分经,七曜悬朗,九宫八风,十方圆融。”
对于道的理解,古人认为是一元四质——象数理炁。我们讲了临证观象是象的层面,一气周流是炁的层面,对待者数,我们讲了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河洛等方面。那么今天讲的得是理。
所谓理者,主宰者理也。就是事情的原理是怎样的,中医的原理是什么样的原理,中医是如何去认识世界、人体,以及诊治疾病的,和它的原理有密切的关系。中医讲理法方药缺一不可,理法方药一气流行。
理不明则识不清,识不清则临证游移。徐灵胎说“一切道术,必有本源,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,徒记时尚之药数种,而可为医者。”《医宗金鉴》也讲,“医者,书不熟则理不明,理不明则识不清。临证游移,漫无定见,药证不合,难以奏效”。“医可为而不可为,必天资敏悟,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,不然鲜有不杀人者,是以药饵为刀刃也”,这是叶天士告诫我们大家的。
中医的道法术
临床当中症状是千变万化,都离不开人体身心灵。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,就比如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,用E=mc2,答案很简单,计算的过程却很复杂。因此在变易的真相当中,寻出不易之理,用最简易的方法来解决,这就是中医的三易。
中医之“医”和《易经》之“易”是同音,和艺术的“艺”又是同音,和一二三四的“一”又是同音,同音就有相互联系的地方。我认为读《易经》可以明天下之理,那么什么最能够体现《易经》的变易、不易和简易呢?
我认为中医最能体现。在变易之象中观其不易之理,用最简易之法解决,此为医宗之正经,千古一致。很多人读易经,有数理派,有易理派,还有卜筮派。从理的角度来讲,《易经》给我最大的提示就是刚才的这句话:“在变易之相中领悟其不易之理,用最简易之法来解决”。这就是中医的道、法、术,这就是中医的理。
在学习中医的时候,刚开始学了中医的基础,学了阴阳、五行学说,学了藏象、经络、病因、病机等。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什么呢?所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许多医家对此有分歧,有些人认为理最重要,“理不明则识不清,临证游移”,漫无目标,大的方向就错了,根本就是相差十万八千里,这是从理的角度。
从法的角度来看,说了那么多大道理,不提具体的操作方案,就没法去操作。从方的角度来看,你们说得都对,现在具体怎么去实际解决呢?从药来说,方也罢,法也罢,不是靠药来组成的吗?因此,站在各自自己的角度来看,都是有道理的。
古人讲理法方药,这就是次序、次第。理是第一位的,法是第二位,方是第三位,药是第四位。并不是说别的不重要,理最重要,理法方药中理法是要靠方药来解决、靠方药来体现、靠方药来实践的。一个真正的中医人,理法方药都要用心学,一以贯之,这不是生而能知的东西。
我们讲“十年成药,百年成方,千年成法,万年成理”。因此,医理是万年不变的,而法是千年不易的,一个方没有经过百年的验证是行而不远的,而对于药的体会没有几十年是根本达不到的。
现在学中医,有一个怪现象,就想着马上今天学,明天就能用,后天就成为大师级的中医人。这一点不现实,也不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。如果这么学医,只会把别人引入到歧途上去,误己害人。
对于中医的理,我们需要很长时间去领会。哪怕你聪明过颜闵,不得真传莫乱传,什么意思呢?哪怕你像孔子的两个学生那么聪明,没有得到真传,没得到真正的中医的真谛,不要轻易地去说“医道毕矣”。
中医的理和天地相关,“人秉天地之气而生,四时之法而成”,因此人就要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,顺应五运六气的变化,顺应地理环境的变化,要适应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,还要顺应自己五脏六腑经络等各方面,要顺应自然之道,这样才行,而不是逆天。
讲师简介
马新童,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,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,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中医经典肾病科学术带头人,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,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学术部主任,甘肃中医药大学京津冀校友会科训部主任,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顾问,深圳经方协会名誉会长,山东威海市文登区首席中医健康顾问。
马新童教授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中医及传统文化,博览古今中医名家典籍,临床工作25年,诊治病人超过30万人次,涵盖30多个民族。深入研究历代各家中医经典著作,包括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本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辅行诀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、金元四大家、温病学派等学术思想,提出“天人地合参,神气形同调,病脉证并治”为特色的诊疗模式,强调“临证观象、中观正见、治病参图”,理法方药,一以贯之。
同时热心中医传承,通过多种形式传道受业解惑,无私传授,用传统中医思维提高肾病专科诊疗水平,提升疑难危重病救治能力,使经典与临床、教学、科研有机结合,惠泽百姓。擅长治疗全科常见病、多发病、疑难杂症及体质调理。治疗方法不拘一格,针药并用,灵活运用汤、膏、丹、丸、散剂,屡起沉疴。
参与编辑国家卫计委中医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中医临床思维》。
马老师更多的中医感悟和临床干货,敬请关注《马新童:临床实战,常用八大类方精讲系列课》,140首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,90%常见病全覆盖,25年中医临床经验倾囊相授。
临床实战:常用8大类方精讲系列课

上一篇:以瓷作画,用心传承--记青年陶瓷艺术家方木根
下一篇:用笔墨书写自我用艺术感发人心——赵桂华书法作品赏析 返回列表

最新文章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