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大全

「语音版」端午帖,文/东篱

传统民俗中,重复的单数一直受重视,正月初一是春节,三月初三为上巳,五月初五叫作端午,七月初七谓之七夕,九月初九重阳节。“过了重阳无时节,不是霜来就是雪”。
端午这个节日包涵的文化元素,实在太多。吃的,喝的,玩的,乐的,穿的,戴的,还有卫生、园艺,戏曲、体育竞技直至伟大的爱国情怀,可以说是博大精深,包罗万象。
在中国,重大的节日都与吃有关,端午的节令食品,粽子,大江南北莫不如是,标配饮品则为雄黄酒,就算不喝,长辈也会乐呵呵地在孩子额上画一“王”字,习俗如此。玩的则是龙舟,赛龙夺锦;乐的便是看戏,百看不厌的《白蛇传》。这一日家家还得为孩子穿上虎头鞋,臂上缠了端午索,苏轼诗中所云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”是也。所谓卫生,则是“浴兰汤”,采了艾蒿与菖蒲,还有车前子、川芎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……一大堆清香馥郁的中草药,大火煎成淡青色汤汁,沐浴,直洗得神清气爽浑身通泰,这就是屈原诗中的“浴兰汤兮沐芳”了,当然此处的兰指的是各种香草,至今在吾乡都有洗端午澡的习惯。而案头、檐下、门楣、窗棂及至阳台上插的挂的晾的碧绿生青的蒲剑与艾旗,除了祛邪禳福,也有着除虫杀菌的作用。便是小孩子、大姑娘佩带的五色香囊,内有朱砂雄黄冰片辛夷薄荷等中药香料,同样可以激浊防腐,辟秽抗病。还有花,端午花,一指端午锦即蜀葵,一指栀子花或石榴花,或红或白,恰逢端午盛开,采上两枝,插于鬓角,香喷喷的正好应景。
提到爱国情怀,当然得追溯到端午的由来。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、伟大诗人屈原,遭谗去职,流放沅湘,仍念念不忘楚国百姓,忧国忧民之际,写下了旷古烁今的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。但眼看着秦军的铁骑踏碎心中的祖国,悲愤的诗人心痛如绞,泪雨纷飞,终洗不尽胸中愁绪,五月初五,峨冠博带,纵身一跃,借滚滚怒涛,托举如龙魂魄,以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篇章。从此,汨罗江上就有了赛龙舟,有了投角黍,有了洒雄黄酒的祭奠。赛龙舟本为抢夺屈原的真身,投角黍即粽子则是喂鱼鳖,洒雄黄酒直接就是醉倒恶蛟水兽,只怕咬坏了佩兰饰蕙的大诗人。
龙舟载不动许多思念,年年如艾蒿一样绿着的,依然是笑傲心中的楚辞。不独端午,至今只要翻开《离骚》,人们总会感受古奥的芬芳扑面而来。如诗人《九章·涉江》中所言,“与天地兮同寿,与日月兮同光”。
这个节日终是与“五”有关,端午之“端”意为起初,即指“初五”。在民间,端午是一“毒日”,瘴气邪秽都可能祸害人类,蜈蚣、蛇、蝎子、壁虎、蟾蜍这“五毒”亦会出来伤人,因此要“户插艾旗招百福,门悬蒲剑斩千邪”,无声地喝退妖魔与毒虫。端午佩带的香囊及孩子们臂上缠的端午索也叫长命缕,皆为五色丝线做成,五色乃吉祥之色,正好避开“五毒”。记得儿时还有人家挂出钟馗像的,为的是镇邪恶、保平安。不知是不是做足了功课,端午节当天,田间地头确实不易看到蛇与蛤蟆。
在我们老家,端午节还有吃“五红”的习俗。五红,即五样红颜色的菜肴,河虾、咸蛋黄、红萝卜、红烧黄鱼、红苋菜、红烧肉、西红柿……随便选出五样时令菜就成,一般而言红苋菜是不可少的,一大家子齐齐举箸,堂前是浓绿艾蒲,桌上一片艳红,案头还供了一枝端午锦或石榴红,家大人夹一块红烧鳝段在我碗里,如今想起,仍觉有家的温馨与节日的氛围在心头萦绕,几十年了。
端午时节也是桑椹红时。去年端午我回乡下姐姐家过端午,还带领孩子们一道,热热闹闹地,采了一大篮紫红油亮的桑椹,那棵大桑树歪斜在河边,枝丫上缀了密密的佳果。其时,乡亲们忙飞飞地赶着收麦子,揉菜籽,种黄豆,顶多抽空包一锅粽子应应节,哪有闲心去摘桑椹?实实地便宜了我们一帮吃货。
今年的端午,坐到老家的灶塘前,煮一大锅喷香的红豆粽子、花生粽子、咸肉粽子、蜜枣粽子,让全家人吃个过瘾,再带上小女儿,划一叶轻舟到水湄,采一篮红到发紫的大桑椹……

上一篇:青岛16中:组建2个STEM课程班重点培养,书法班需专业测试
下一篇:走进书法|草书章法四要点 返回列表

最新文章

热门文章